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湖北省监利市周老嘴镇,有一个飞虎队村。飞虎队村有一个叫下凤湖的水塘,一架美国飞虎队战机已在这里沉睡了81年。
今晚,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飞虎队”夏令营即将到访湖北,让这座水乡小村庄再度被关注——“飞虎队村”的名字,正是来源于1944年当地村民对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本尼达展开的一次救援行动。
7月26日-7月30日,“飞虎队”夏令营代表团将访问湖北,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基金会主席格林将率部分飞虎队老兵后代及美国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瞻仰位于湖北红安的李先念故居、飞虎队老兵本尼达墓地,打卡湖北武汉地标,并访问学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此次访问以“传承飞虎精神、共赴美好未来”为主题,旨在传承飞虎精神,缅怀抗战英雄,推动鄂美青少年交流和飞虎队友谊学校计划。
2005年,这位被救的美国飞行员格伦·本尼达,回到61年前自己获救的地方,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是当时的见证人之一。2025年7月26日,刘中灿再次到监利“飞虎队村”采访,还原这段鄂美之间这段跨越了81年的“飞虎情缘”——
二十年后再想起那个鱼塘,脚下仿佛还踩着当年的泥巴。2005年9月,我和同事蒋绶接到任务,赶往监利县周老嘴镇罗家村,那里的鱼塘里沉着一架美国战机,飞虎队飞行员格兰・本尼达几天后要来现场。
我们提前三四天到的,正赶上下大雨。村里通往鱼塘的路全是泥巴,足有三里地,我们背着沉重的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地方时浑身都沾满了泥。挖泥船和大挖机正在塘里作业,战机还没露出水面。
第二天我们备了雨鞋和雨衣,依旧天天守在现场。和挖泥船的工人一起,看着挖掘一点点推进,每天下来,身上还是免不了沾一身泥。
大概9月8日下午,战机的机翼露出了一小部分,还带上来一些碎战机轮胎。也是那天下午,本尼达和他的夫人、儿孙一共 3人来了。雨刚好停了,但路全是泥泞,手扶拖拉机都开不进来。
村里的村民来了很多,站在路边迎接,全国各地的记者也来了上百位。唢呐和锣鼓声不断,还有鞭炮和烟花。老人到村里临时搭的露天会场主席台上坐下,通过翻译和当年救助过他的村民后代聊天。
下午5点左右,本尼达一行去了两公里外的坠机鱼塘。田间的路半干半湿,不好走,村民们用竹椅绑上竹杠,做成简易的轿子,抬着91岁的本尼达过去。沿途有成千上万的村民夹道欢迎,抬轿子的村民和记者挤在窄窄的泥路上。我原本在近处采访,听翻译转述本尼达与村民们的对话,到村口转弯时,人太多,背着摄影器材的我被挤出了“核心位置”。情急之下,我爬上旁边一个土坡,换上 200毫米的长焦镜头,抓紧时间按下快门。后来那组《抬着打鬼子的老兵看战机》的照片,成了现场不多的独特视角,还得了当年的湖北新闻奖。
抬着打鬼子的老兵看战机(摄于2005年9月8日)
村民们簇拥着本尼达到了鱼塘边,他看到露出的机翼,激动得落了泪。91岁的年纪,他没法下到鱼塘里去触摸战机。他的孙子很激动,不顾村民们劝说下到塘里,摸到了战机,可他的球鞋陷在淤泥里拔不出来,好在村民早有准备,递过去一双雨鞋给他换上。
那场景让我像本尼达和他的家人一样,心里格外激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按动快门,看着本尼达一家的神情,看着周围欢呼的村民,眼眶不禁发热,手指仍在不停地按下快门,连我的雨鞋也陷进淤泥里拔不出来……
那年我36岁,按老家的规矩,这生日要好好过。湖南老家的父母准备了不少土特产,坐火车到武汉,想给我庆生。可生日当天,我正在采访现场的淤泥里忙前忙后,浑身都是稀泥。爸妈和妻女在武汉,办了一场没有我的生日宴。
采访结束回到武汉后,我把那几天有我现场报道的报纸整理了一份,拿给父母,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他们看到报纸上我拍的那些现场照片,脸上没有责怪,反而是欣慰的笑容。
二十年过去,我再次来到这里,村里的泥巴路早就变成了水泥路,可那段在泥泞中奔波的日子,却总在记忆里清晰得很。那些拍到的画面,成了珍贵的资料,想想当时的一切,都值了。
美国飞虎队野马战机坠落点(2005年9月8日摄影)
我永远无法忘记,20年前,当飞虎队老兵本尼达回到监利这片令他感念的土地,热泪盈眶的样子。
2010年10月,87岁的本尼达和家人再次来到中国进行“感恩之旅”,准备前往监利时,由于身体突感不适,只能由儿孙代为前往。
回到美国的第3天,本尼达突发心脏病,在旧金山去世。遵照他的遗愿,本尼达夫人埃莉诺携两个儿子,将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红安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2017年,监利县下辖的原罗家村、七台村、长河村合并成一个大村,起名“飞虎队村”。
历经岁月,穿越硝烟,中美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飞虎情谊”,见证着中美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深厚情义。
美国飞虎队野马战机坠落点(2025年7月26日摄影)
股指配资开户,168股票配资网,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